四川省綿陽市認真貫徹落實中央關于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試點工作的決策部署,牢牢把握“14536”總體要求,按照“先行先試、逐步推開”的工作思路,努力在機制建設方面大膽創新實踐,走出了一條符合中央精神、契合基層實際、適合群眾需求的文明實踐之路。目前,該市已建成實踐中心7個、實踐所115個、實踐站895個、實踐點515個。
堅持“市抓推進、縣抓落實”,構建文明實踐“同心圓”
將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納入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守正創新、協同推進。一是高位謀劃。市委常委會專題研究部署,納入全市改革試點內容,印發《綿陽市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工作制度》《綿陽市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工作標準》等規范性文件,召開推進會、現場會破解難題。充分發揮縣級黨委一線指揮部作用,建立健全組織領導、聯系會議、調研督導等工作機制,統籌整合陣地平臺、隊伍力量、活動項目等共享資源,構建起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的“四梁八柱”。7個縣市區成立了正科級的文明實踐服務中心,北川縣、江油市在各鄉鎮建立文明實踐辦公室。二是高點指導。成立以市委領導牽頭的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指導組,每季度開展1次調研督導和工作調度。在市委宣傳部明確了相關科室協同推進的工作職責,在鄉鎮(街道)設立文明實踐指導員,督促各地用好《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指導手冊》《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工作方法100例》,聘請專家團隊進行規劃指導,確保文明實踐中心建設不跑偏、方向正。分三批建成了190個示范所(站),總結推廣了游仙區魏城鎮實踐所、江油市白玉村實踐站、平武縣報恩寺社區實踐站等單位的經驗做法。三是高效激勵。將推動落實情況納入各地黨政領導班子和主要領導實績考核、納入精神文明建設目標任務考核、納入黨委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落實情況監督檢查,壓緊壓實三級黨組織的主體責任。建立完善參與機制,市文明辦將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納入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開展禮遇優待優秀志愿者;涪城區探索建立“紅色文明指數積分”等評價體系,北川縣開展“十星級”文明實踐所(站)的評選。該市現有文明實踐志愿服務隊伍4661支,常設專兼職工作人員1151名。綿陽電信、綿陽科倫醫貿、阿里愛心公益之家等企業和組織,以項目資助、結對共建、技術援助等方式為文明實踐注入新的“活力”。
堅持“共建共享、互融互通”,激發文明實踐“新動能”
積極運用新技術手段,實現網上網下互通共享,讓文明實踐中心建設緊跟時代步伐。一是大力推進“兩個中心”聯通融通。將縣級融媒體中心與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共建共享,徹底打破物理隔閡和陣地壁壘。開發設計集“理論學習、志愿服務、實踐動態、政務辦理”等服務功能為一體的“掌上”文明實踐活動陣地,開展文明實踐志愿服務需求征集、招募注冊、項目發布等活動,增強文明實踐的針對性、有效性。游仙區以文明實踐中心、融媒體中心、應急指揮中心和網格員管理平臺為依托,搭建“游仙文明實踐云”,設置了好好學習、八傳八講、志愿招募等6大板塊,全天候滿足群眾的需求。二是大力推進“互聯網+文明實踐”。整合智能化陣地,聚合微信公眾號、小程序、I綿陽,以及黨員遠程教育平臺、公共文化在線平臺、政務服務平臺等互聯網平臺資源,拓展網上文明實踐陣地,實現文化、科普、就業、健康、法律等服務資源“一鍵共享”。涪城區構建多平臺融合模式,及時向轄區居民、商家推送文明實踐活動信息;游仙區、江油市利用互聯網開展“全民健康素養提升”“家長成長訓練營”“云游黨史教育基地”等網絡直播活動,點擊率超過150萬人次,北川縣“直播帶貨”幫助山區群眾銷售農產品300余萬元。三是大力推進“一張網”管理模式。各地通過建立自上而下的文明實踐指揮調度平臺,整合各部門、各地區文明實踐優勢資源,聯動開展文明實踐活動,構建形成文明實踐“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網絡體系,一網實現“群眾點單、中心派單、志愿組織接單、群眾評單”工作模式。游仙區新橋鎮開發“社會治理調度平臺系統”,群眾通過掃“二維碼”“隨手拍”等簡便易行的方式,實現各類需求短閉環快響應。江油市在居民聚集區建立有人員、有項目、有管理的志愿服務站點,構建點多面廣、功能完備的“15分鐘服務圈”,讓群眾“急難愁盼”“不出圈”“馬上辦”。
堅持“面向基層、服務群眾”,找準文明實踐“發力點”
堅持群眾在哪里、文明實踐就開展到哪里,群眾有什么需求、文明實踐就提供什么服務,讓為民服務更有溫度、更接地氣。一是理論宣講“實起來”。始終把理論宣講作為文明實踐的重點任務,堅持“緊扣主線,小切口講好大道理;緊扣陣地,小平臺施展大本領;緊扣日常,小人物發揮大能量”,以“微黨課”“農民夜?!薄鞍傩展适聲钡刃问?,讓新思想、新政策、新風尚深入人心。在黨史學習教育中,該市依托各級文明實踐中心(所、站),因地制宜開展各類宣講活動,把宣傳教育引導群眾“最后一公里”,打造成黨史學習教育“最強一公里”。江油市組織200余名宣講志愿者,采取“集中講”“黨員說”“文藝演”“云直播”等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讓理論宣講變得“既有料又有味”。二是服務群眾“沉下去”。依托基層文化中心、便民服務中心、鄉村學校少年宮等基層陣地,整合工、青、婦、文聯、駐村工作隊等資源力量,聚焦空巢老人、殘疾人、留守兒童等重點人群,通過集中服務、站點服務、結對服務、點單配送服務等服務方式,將文明實踐延伸到基層、惠及到百姓。涪城區臨東社區文明實踐站成立了跨體制、跨行業、跨黨組織的臨東社區商圈“呼叫中心”,全方位提供子女托管、工作午餐、家政服務等內容,被商家“點贊”。三是特色品牌“叫得響”。征集發布了200個志愿服務示范項目,將每月最后一個周末確定為“志愿服務日”,開展志愿服務“四個十佳”評選表彰,政府資金支持購買服務項目,打造了“科技大蓬車”“法治周周行”“羌風新階層+公益”等一批品牌項目,催生了游仙區“紅色貨郎”、涪城區“和事佬”、安州區“棗園孃孃”等一批品牌隊伍,擴大了文明實踐的影響力,領唱了文明實踐的主基調。北川縣“三堂三隊三式”宣講做法入選中央文明辦編印的《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工作方法100例》,“心沐計劃”項目被中央文明辦表彰為“全國最佳志愿服務項目”。(涂德斌、郭若雪)
編輯:scmy_lihw
相關推薦